许昌市投资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心身疾病

    时间:2021-04-26 21:04:35    



    一、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的发病原因导致的躯体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那些具有明显躯体症状的器官性神经症或心理生理障碍。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心身疾病必须具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体征

      2、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是社会心理因素或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

      3、心身疾病通常涉及到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4、同样强度、同样性质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对一般人只引起正常范围内的生理反应,而对心身疾病易患者则可引起病理生理反应

      5、遗传和个性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个性特征的人易罹患某一“靶器官”的心身疾病

      6、有些患者可以提供较准确的社会心理因素致病过程,大部分患者不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但能感到某种心理因素能加重其病情。

    三、心身疾病的范围

      一般说来,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能罹患心身疾病,但是那些与情绪联系特别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如心血管,肠胃和泌尿生殖等系统,更易于罹患这种疾病。

      1心血管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不齐,偏头疼,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度换气综合症,慢性额呃逆

      3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食道喷门或幽门痉挛等。

      4泌尿生殖系统

      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排尿障碍、阳痿、月经失调或痛经、神经性多尿症等。

      5内分泌代谢系统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症等。

      6皮肤神经性皮炎

      瘙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湿疹、慢性孙麻疹等。

      7肌肉骨骼系统

      周身疼痛症,痛觉过敏,口吃,抽动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紧张性头疼等。

      8神经系统

      偏头疼,植物神经功能失控失调症等。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和溃疡病是更为明确的心身疾病。

    四、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个体需求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不能达到平衡的时候,就可以引起心身疾病。

      直接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包括两类:

      第一类是纯社会性的社会环境压力。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

      第二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等社会环境性压力。

      人们对社会因素的应激可使血浆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如焦虑,紧张,陌生情况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

      恐惧,愤怒,挫折均可使血压升高,对有高血压素质者,血压持续升高的倾向更强。

      如果愤怒被阻止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的话,则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延续下去,就可能发展为以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为特征的原发性高血压。

      2心理因素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

      继发性获益也可能是导致躯体出现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也可因病而回避社会责任,并获得更多的关心、保护和照顾。

      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

      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就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

      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和室性早搏。

      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

      在支气管哮喘疾患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者约占30%。有支气管痉挛素质,易产生IgE抗体者哮喘已被促发。

      3生理因素

      (1)生理始基。

      生理始基就是身心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如自然灾害等波及大量人口的刺激,其中只有少数人得了心身疾病?

      为什么这些患者的心身疾病又不都是一种病,如有人患溃疡病病,有人患高血压,有人患冠心病?

      这主要是由患者的生理特点不同所致,因而,使他们对不同身心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患性。

      只有生理始基和社会心理刺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心身疾病的产生。

      社会心理刺激对他们会起到“扳机”的作用。

      (2)中介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而大脑皮质则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些重要的生理中介机制直接影响内环境的平衡,使靶器官产生病变。

      植物神经系统:

      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过于急剧或持久的改变时,即可能造成心肺,胃肠,血管,腺体,皮肤,肌肉等器官和组织持久的活动过度或不足,导致质的病变。

      心理因素--大脑皮质功能改变--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内脏功能障碍--内脏形态学改变,如结肠过敏症等。

      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情绪应激下,内分泌系统功能很容易发生变化,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都可以用17羟固醇来判定其程度。

      神经递质系统:

      在情绪应激时都伴有中枢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另一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降低,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可以继发的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腺活动的改变,并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免疫系统在社会心理应急情况下可影响到T细胞的功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或减退。

      4情感障碍

      常见的情感障碍有焦虑、抑郁和应激性等,这主要指各种不同程度的易怒倾向。

      5遗 传

      患心身疾病的家族中,患同类疾病的几率比一般人群约高十倍,他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的性格和生理素质。如:相似的生活方式。

    五、心身疾病的防御机制

      第一道心理防线——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做判断。

      在心身疾病中,认知评价具有“扳机”效应,积极的评价,可使生活事件成为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影响认知评价过程的因素有:

      1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般认为,患者常倚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不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

      2应对策略

      陷入危机情景的人,有人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有人则采取自罪、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等行为方式。

      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与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具有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特征的人,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外向但情绪稳定特征的人。

      应对策略有效与否有着重要的人格结构基础,应付策略的失败将主要导致强迫、焦虑和恐怖的负性情绪发生。

      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他人或团体支持及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不但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也改善了个体应激适应和应对能力。

      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心理或情感上的体验。

      不同群体对社会支持主体的需求不同;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的支持形式在不同情景下作用不同;个体对不同支持主体给予支持的理解不同。

      4生活经历

      同一类的生活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心理应激的强度越低,这是个体积累了多种适应和应对能力的结果。

      第二道心理防线——情绪调节

      一般来说,积极的认知评价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认知评价将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

      即使不良的社会刺激引起了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不一定会影响身体健康。

      因为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本身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正常心理反应。

      特别是当这些情绪波动是短暂的,轻度的,人体完全可以通过情绪调节系统使情绪活动恢复正常。

      但在负性情绪作用下,情绪调节屏障遭到破坏时,会出现焦虑、抑郁、否认、猜疑等负性情绪,反应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躯体病理活动的变化。

      有两种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可以致病的。

      第一,突然性的超强度紧张刺激。

      比如亲人突然死亡,训练中的意外伤亡,威胁生命安全突发事件等,这种应激刺激达到极高程度,可以突发性的突破情绪心理防线,使机体丧失适应能力,进而导致躯体生理学方面的变化。

      第二,持久性的劣性刺激。

      虐性刺激接踵而来或某种劣性刺激导致长期的不良心境,压抑的情绪反应得不到必要的渲泄等,以持续累积的方式逐渐攻克情绪防线,使机体损失自我调整功能,失去心理平衡,导致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紊乱和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性改变。

      同样应激刺激条件下,人与人在情绪反应上的的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影响情绪反应程度的因素有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社会经验,价值观以及躯体健康起状况等。

      第三道防线——生理屏障

      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激发负性情绪体验而引发一系列躯体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导致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等这些生理反应。

      这些生理反应是人体动员全身潜能以应对面临遭遇的生理屏障。

    六、心身疾病的个体预防

      1个体预防

      没有个体预防,心身疾病的预防就无从谈起。

      个体预防包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健全的性格、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情绪。

      2社会防御

      社会防御是通过改善个体生活的社会环境,达到预防心身疾病发生的目的。

      社会预防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改善个体应有的待遇,形成优良的社会氛围,特别是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

      3心理咨询

      改善认知评价,调解情绪状态,缓解或改善来访者的心理困境。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需因人而异,或因病而已。目前采用的方法有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和催眠疗法等等。

      5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同时,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对调节心身疾病或者情绪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